如何在教学中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4-3-1 8:09:56 浏览次数:298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学中以活动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更可以有效实现数学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目的。

一、创设合理有效的探究情景。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规律,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利于学习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使他们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创设学习情境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研究数学,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的。而不是为了创造情境而创造情境,创设情境一定是围绕着教学目标,紧贴教学内容,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

学生首先需要一个温馨和谐、平等安全的心理环境,需要一个有利于观察、思考、实践的自主探究环境,需要一个充满好奇疑问的问题环境,需要一个与伙伴教师互动合作的交流环境。创设学习环境要遵循“实效性”的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的良好学习环境。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创设学习环境,在课堂实践中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有利于促进学习的学习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激发探究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要创设诸如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游戏情境……把学生引入到情境中来,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采松果――两位数加一位数的不进位加法”时,我设置了童话故事情境引入学习内容:“星期天,松鼠妈妈带着小松鼠去森林里采松果。小松鼠边采边玩,到太阳快下山了,才采了 4个。松鼠妈妈采得又快又多,数了数有25个。”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这样教学不但满足了学生参与学习的表现欲,而且锻炼、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课的教学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接受问题,对问题缺少深入的认识与体验。实际上,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教师开发一个探索问题的空间,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比较、实验、调查、研究等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能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学一开始,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创设一个发现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发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出示了一个灌溉绿地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灌溉的面积是多少,引发学生思考,认识到只有知道了如何解决圆的面积才能求出喷水器灌溉的面积,从而激发学生想办法解决圆的面积求法。

二、明确探索活动的目的。

学生探究活动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学生探究目标制定的有效性。探究目标制约着探究活动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注重探究目的的有效性就必须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实际。合理的探究目的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能力得到培养,智力得到发展。可以使学生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不好,则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例如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较低,则学生很容易就能够在活动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得开展的探究活动毫无价值。如果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设计的过高,不符合学生现有的水平,则学生很难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探究的答案。过高过低的探究目的都会影响探究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尽量避免这种无效的劳动,合理设计学生探究活动呢?教师的课前测试将会起到帮助教师设计探究活动的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前测中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调整教学设计,使安排的学生探究活动的目的更接近于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从而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使探究活动的价值更趋于合理化,更加具有实效性。

三、抓住探究活动在课堂中的生成。

“生成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所谓“生成性”就是教师在教学中不是机械的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自主探究的实效性来自探究问题的质量。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是学生探究的出发点。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的问题,用数学问题的魅力引发学生探究的需要。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提出适当的探究问题,为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探究数学知识注入活力。还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如面对探究问题,可以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观察、操作、实验进行科学的论证,得出正确结论。在探索中鼓励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巧妙地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反思、调整,使解决问题策略得到提升。[4]例如在进行四年级《三角形内角和》教学时,让学生看屏幕上的运动的三角形,思考:三角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没有变。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这是教师适时提出一个问题:通过测量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接近180°说明什么?(测量的方法会产生误差)接着追问:那现在我们能说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验证呢?使得学生进一步想出更科学的办法来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的生活背景不同,认知个性不同,课堂上孩子们会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问题,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会各俱情态。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生成许多资源,如果我们没有关注生成的意识,一些偶发性的资源就会一纵即逝,使真正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地处理和解决,这样课堂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生成资源有关注的意识,读懂生成资源对学生发展的价值。

课堂生成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课前精心的预设,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有价值的问题是重要的生成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教学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且有价值的问题资源,引发学生的发现探索,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使生成的问题成为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产生的新的问题与思考。然而这种新问题与思考的产生有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可分割。教师要以真诚宽容地态度接纳生成,为学生问题的生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学生的经验基础、尊重不同学生的选择,允许学生从自我个性多角度观察,发现问题,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关注学生,真诚地倾听学生,用宽容的态度接纳课堂生成。但是,作为教师必须清楚地看到不是所有课堂出现的问题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价值,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要在课堂里解决。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中解决。那么,对于学生产生的问题与思考如何取舍?教师要在短时间做出理性的判断,即“生成”的价值何在?机智的筛选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如何筛选生成并巧妙地利用生成,这的确对教师是个重要的挑战。“生成资源”用好了,可使课堂教学妙笔生花,用的不当反而画蛇添足,影响学习效果。这种取舍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是分不开的,只有学生课堂中的生成才能检验教师是否是一位真正的“伯乐”。

总之,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活动的形式,就可以为数学教学注入新的生命力,让数学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