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2-28 19:16:36 浏览次数:185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

 

         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一定的情境下,围绕特定的数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活动与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显然,探究式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它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开放性。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探究性学习作些探讨。

  • 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是为了适应当前中学课程改革中产生的研究性课程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下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需要。

学生方面:实现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再是单纯地一味地接受,为学生构建开放的数学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初步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并逐步发展他们与他人交往和经验共享能力。

教师方面:能够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教师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教师由一个学习的权威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顾问、参谋和引导者,由一个学习的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在学习任务的提出、学习过程的计划、学习方式的选择、学习小组的组成、学习结果的构想等方面,都应当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做到“经验共享”与“教学相长”。

二、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探究的泛化随意性。一些数学知识比较简单,没有什么深度,学生一看就明白,一点就通;部分教师探究的问题没有精心考虑,比较随便。这样任意给一些人们早已熟知的教与学的形式贴上“探究”的标签,随意而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不仅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影响教学进度。还会熄灭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打消学生真正探究的兴趣。

2. 只要探究,不要接受。这是教学方式上的另一个极端表现。有的教师认为,探究性学习是针对传统接受性学习而提出的,是对接受性学习的彻底否定。

由此课堂教学中出现了片面强调“探究”,无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也都生硬地设计成科学探究,致使探究性学习走向极端,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重学生自主探究,无视教师指导作用。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是自主探究,那么学习就纯粹是学生的事,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去做,就撒手不管。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能动参与,但并不排斥教师的学习指导,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领航人,不仅要提供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去研究,更要教授探究的方式、方法和策略,“扶”着学生走一程,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探究学习方法。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指导学生在有意义的探究中掌握探究的方法,在有价值的探究中提高探究的能力。

4.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一方面受一些理论的误导造成观念上的偏差;二是探究重点没设计好,造成课堂探究时间不够集中,不宽余,探究结果来不及分析推理,只好不了了之。针对传统教学只让学生被动接受结论的弊端,探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求异发散、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注重过程并不是不要结果了,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会采集、分析、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实现问题的解决,并把这种结果与前人的经验进行比照,从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提高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5、注重形式活泼,轻视实质效果。

主要表现在大量时间都花在了体现“小组交流”的形式上了,但是小组探究存在着合作滥用或流于形式,没有解决实质性问题。如由教师抛出问题,前后几个同学立即组成团,展开小组讨论,也不管小组成员的组合是否合理,问题是否有必要讨论,一两分钟后,教师一击掌,学生的讨论立即停止,也不管讨论是否有结果,就每组派代表发言。如此的讨论探究虽然使课堂显热热闹闹,但是是否真的达到的我们所期待的教学效果呢?其实,科学探究真正要强调的是“用脑”,学生肢体上的“动”、嘴上的“动”,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积极地投入思考。一个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挑战性的任务提出后,课堂上可能很寂静,但此时学生的头脑也许是“动”得最激烈的时刻。

三、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应对方法

1.恰当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浓厚的探究兴趣是以生为本的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设置一个有意义的的情境,提出一个有一定思考路径的问题,造成认知的冲突感,从而把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出来,才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有A、B、C三户人家,现在要在他们之间挖一口井,使得这三户人家到这口井的距离都相等,此井该挖在哪里?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讨论猜测。学生很自然的想到:应挖在过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教师追问:该圆的圆心如何确定呢?从而导出课题,这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引起了求知的欲望。

2、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

内容太复杂太难,学生探究不了,会使学生失去探究信心,探究也就失去意义了;内容太简单太容易,去探究便成了不需大脑思考的探究,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有理数运算律的学习,只需验证一下即可。一个基于学生经验。又高于学生经验,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是一个合适的探究对象,才有较大的探究空间。

例如:怎样测量一棵树的高度?

此题在学习了相关知识储备了相关经验后,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个中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事例,而且因为测量的方法多样,探究空间大;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水平,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方案,真正做到自主创新,实施素质教育。

3.当讲则讲,用好接受法

探究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中的一种,而非唯一的学习方式。事实上,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也曾就这一问题说过这样一样的话:“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习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这是重要的途径”。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当讲则讲,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老师不仅要讲,还要讲深,讲透; 某些内容老师只要适时点拨,即可让学生明了,可以节省不少时间。

例如在讲到用十字相乘法解二元一次方程时

解方程: ;现在每天实际检测比计划多10台,结果不但比原计划提前了1天完成任务,还可以多检测25台,求这批仪器的台数。

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求解,虽然工程问题中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的关系早已为同学们掌握,但是例题中这个问题描述了两种工作方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都分别具有相关性,这就给理解水平较低的七年级学生带来了不少的困难,刚开始时,不少学生难以找到相应的等量关系,课堂上讨论尽管热闹,然而探究学习效果不大。显然,学生探究学习已陷入了困境。

这时,老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对此问题的求解做了点拨指导——即帮助学生设法凸现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设间接未知数,原计划的天数为x天,可列出下表:

工作时间(天)    工作效率(台/天千米)      工作总量(台)

原计划    x                  30                   30x

实际      x  -1             30+10                  40( x  -1 )

由此学生容易列出方程30x= 例如: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中,E、F、G、H分别是AB、BC、CD、DA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

此题先由学生完成。但教师不能到此为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1. 除了你已经完成的解题方法,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2. 分别顺次连接以下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到的是什么四边形?

①平行四边形 ②矩形 ③菱形 ④正方形 ⑤梯形 ⑥等腰梯形

(3)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什么有关?

在探究过程中不能只注重前两题,而忽视最后一题,否则此题所承载的教学目的则没有完整达到。

6以生为本,保证探究时间,给予探究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他所说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实际上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样,它也是探究的必要条件。诸如那种教师呈现出问题后就宣布探究活动开始,但是又为了保证课堂的完整性,探究活动刚开始不长时间就喊停。学生刚进入探究的氛围,教师就急于要整理材料,得出探究的结论,不仅保证不了探究学习的有效性,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坏习惯。这样的探究只是一个形式,匆匆过场,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只有保证探究时间,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体验性”优势,才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最终实现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例如在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进行探究时,教师先让每个学生任意画一个ΔABC及中位线DE,然后问中位线DE与BC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并请证明。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补充,通过分析得

1、如图1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

2、如图2用延长相等线段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和性质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3、如图2作平行线的方法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4、如图3作平行线的方法构造相似三角形,利用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

5、如图4构造全等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并利用其有关知识解决问题

6、如图5利用对角线互相平分构造平行四边形

7利用“同一法”。

尽管所花时间已大大超过原先教师的预设,但为了保证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迸发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教师还是在教学中不惜分秒,充分创设了学生探究的环境与气氛,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理念。

有了时间保障,我们还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探究的空间。除了课内的讨论、交流、动手操作,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到课外:参观、调查、实践等,这样才能使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我们切不可因为教学时间紧、工作量大而虎头蛇尾,应自觉将指导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尽力挤出时间让形学生交流探究成果,努力使交流活动成为学生展示自己的平台,成为激励学生继续主动探究的“加油站”。

7.独立学习与合作交流运用要得当

 

一节课,如果没有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却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上,那么,合作只能流于形式,探究也没有意义,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也会逐渐消失,长久下去,学生成绩肯定会大打折扣。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设置好学生在探究中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只能是在学生阅读文本,完成思考之后,把深思熟虑的认识提出来与同学交流、探讨,而不是教师抛出一个问题,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既要把握好独立学习,又要做好合作交流。此外在组织合作小组时,要注意学生之间的组合,使不同层次,不同特长的学生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实现“人人都学到必

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目标理念。

实施数学探究性学习,是数学教学和学习方式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究活动是否能取得实效,取决于学生参与程度与参与方式。教师是否科学积极的引导点拨是关键。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效的探究时间和空间,形成良好的探究风气,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探究的机会和欲望,发展其创新的思维,培养其创新的精神,锻造其创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