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生活化
发布时间:2014-2-21 20:32:26 浏览次数:135

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江西省南昌县银三角实验学校:刘凤兰

 

【内容提要】:《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生产实践的现实生活中,以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新课程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让我们的课堂回归生活,属于生活。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数学问题  教学生活化   教学

引言:新课程要求教育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要求教师的教学成为以学生个性发展为中心的育人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将单调乏味的数学题目,演变成具有丰富情境的生活数学题,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生活的世界,从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充满生活趣味的课堂教学情景,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活动产生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因此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的方向与目标。

结合我的教学经验,我将从三个方面经行阐述我个人的一下建议和看法。

  • 教材的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教师研究教材必须懂得用教材,灵活整合教材信息中的生活意义,根据生活背景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创造性来源于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地、合理地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设置适当的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境中不断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探索。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教学资源,开展多渠道的学习途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的机会。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数轴》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

教师通过实例、课件演示得到温度计读数.

问题1:温度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来测量温度的重要工具,你会读温度计吗?请你尝试读出图中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

(多媒体出示3幅图,三个温度分别为零上、零度和零下)

问题2: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3 m和7.5m处分别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 m和4.8m处分别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境.(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动手操作) 

问题3:你能举出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用直线表示数的实际例子吗?

设计的目的是:数轴是数形转化、结合的重要媒介,情境设计的原型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易于体验和接受,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数轴的形成过程,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和概括能力,也体出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抽象概括的认识规律; 教学过程突出了情竟到抽象到概括的主线,教学方法体了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尽量生活化,把数学学习融入生活中,教师要把原本枯燥的、固定的、没有感情色彩的书本知识变成生机勃勃、富有生命力的生活材料,让学生在活动中操作、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掌握学习方法。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我安排学生动手拉用木条做成的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三角形的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接着让学生动脑解决“怎样使这个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学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学”的方式,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又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时,由于学生对几何图行很难区别,抽象思维不强,所以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桌子、学校建筑实物图行、皮球等,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三、应用数学生活化

斯宾塞说过“教育是为了圆满的生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是现实的、有用的。如学完利率,可以让学生去银行调查一下,亲身体会一下利率的算法,再如学生学完圆后,可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行不行?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锅盖、脸盆的圆心在哪儿。

问题1:工人师傅要做出一个直角三角形支架,一般会怎么做?

(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确定了,斜边也随之而定了。)

问题2: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除了我们已知的不等关系以外,是不是还存在着我们未知的等量关系呢?

(以生活情景重现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让学生直觉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应该有着特殊的关系。)

问题3: 学习七年级《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时,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是否参加过学校的义务劳动呢?下面一起讨论义务为学校搬运砖块的问题。

  例、学校组织我们年段的65名少先队员为学校建花坛搬砖,七(1)班同学每人搬6块,七(2)班同学每人搬8块,总共搬了400块,问七(1)班同学有多少人参加了搬砖?

  1、这个问题已知条件较多,题中的数量关系较复杂,列算式不易直接求出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分析题意,分清已知量、未知量,寻找题中的相等关系。先让学生试做,然后抓住时机,亮出如下表格,见机讲解。

 

 

七(1)班

七(2)班

总数

参加人数

 

 

 

每人搬砖数

 

共搬砖数

 

 

400

  2、 通过上面所做的题目分析看出,有些问题利用算术方法解比较困难,而用方程解决比较简单。由上面题目分析也得出:这些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指数是1(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板书课题:一元一次方程)

如此设计的观念确认与引导是:通过经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转换拓展”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结合例题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仔细分析题目题意,促使学生朝“数学模型”方面理解。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树立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品尝成功的喜悦,增强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仔细分析题目题意,促使学生朝“数学模型”方面理解。这样大大丰富了学生所学的知识,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周围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数学的真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促进学生思维向科学的思维方式发展,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总之,新课程源于生活,新课程为了生活。改进教学策略,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我们教师应充分把生活融入其中,让生活事实说话,用数学去解释生活,用生活体现数学。在初中数学教育中,要走生活化道路是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七年级初中数学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陶志琼,王凤,邓晓芳等译著<透视课堂>.

联系电话:15179116587.    邮箱:4928981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