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发布时间:2014-2-19 20:32:48 浏览次数:137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学要求,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开展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教材内容的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从而发现问题——探求新知——掌握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在数学教学中,利用猜想验证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积极的促进学生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兴趣高涨,主动的进行猜想验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先请同学们试先量一量自己准备好的三角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然后告诉我其中两个内角的度数,我迅速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同学们都感到很惊讶:为什么老师能很快的说出第三个内角的度数呢?通过观察他们发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我问他们是不是任何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呢,他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我说这只不过是你们的一个猜想,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你手中的学具来验证你的猜想。于是,同学们都积极的行动起来证明自己的猜想。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实践证明: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展开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数学知识。用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所面临的是熟悉的、常见的、可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学生就可能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不能的心理状态,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思考,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使本来兴趣各异的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找到了共鸣。另外,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一些抽象不可见难理解难解释的概念、原理,建构主义的课程观强调用情节真实而又复杂的故事呈现问题,营造问题解决的环境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新课程倡导教育要和生活相结合,追求数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要求学生加强与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数学的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恰到好处地利用学生的生活事件和社会热点来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

    利用简单的课堂实验和亲身体验来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看做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中尤其强烈。” 因此教师要善于“闭嘴”,把提出挑战性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相应的条件,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数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自主性。这样学生在轻松、有趣、和谐的氛围中参与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知识不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如通过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演示实验是配合课堂讲授和问题讨论进行的实验,具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实验条件明确、观察对象突出、演示层次分明等特点。在利用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善于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观察与思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在探究活动进行前,教师提出一些开阔学生思路、活跃学生思维的问题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可能是什么”,也就是说可供选择的有什么,不要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点上,从而给学生留有“畅想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好的有挑战性问题情境能拨动学生思维之弦、激活求知欲、唤起好奇心、使看似枯燥抽象的课本知识充满亲和力和吸引力,也有助于学生积极地建构数学知识,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