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讨
发布时间:2014-1-8 14:54:02 浏览次数:172

初中数学探究教学策略的研讨

课程改革提倡探究式学习与合作式学习,这对教师有效地组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何创造性地管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力呢?课堂管理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创造愉快的课堂氛围,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引发了笔者对初中数学教学策略的种种思考。

一、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当前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不再是让学生追求高分,而是注重他们能力的协调与发展。教师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应该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需要合理利用教材,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教师应该做好研究课标、熟悉教法、研究学生、分析教材、适时评价、安排教学等工作。

二、课堂教学需要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这一教学目的。这明确地指出了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基于对教学任务的考虑,会将教学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结构的完整性上。但在这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是以教师为课堂主体,因此是错误的。新课程标准下的高效课堂应该是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前提下,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发展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数学《定义与证明》的教学中对于定义的引导学习,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 活动1  教师请四位同学起立。

2. 活动2 请这四位同学帮忙回答问题:①其中两位学生根据播放的图片中所展示的事物说出它们的名称:五星红旗;奥运鸟巢;②另外两位同学听到所播放的事物的名称后,展示实物:双手;三角尺。

3. 小结: 在生活中,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名词,让我们能够由实物说出它的名称,也能由名称联想到对应的实物!

4. 活动3 幻灯片展示——出示正方体、三角形的图片,以及无理数和平行线的名词(请学生大声说出图形的名称!)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导入新课的过程,却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如果教师总是按照教材内容不停地灌输概念,努力让学生懂得命题的结构和含义,不断将枯燥的结论灌输给学生,反而会产生不良效果。高效课堂实践的标准之一就是实现以让学生参与并成长的课堂,践行“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理念。

三、课堂教学需要加强数学实践

实验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它促使学生在“做数学实验”中学习数学,让学生以一个研究者的姿态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一般的问题特殊化,肤浅的问题深刻化。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实验活动很难开展。

例如,在讲授“圆周角与圆心角的位置关系”时,为了研究圆心角和圆周角的关系,教师绘制出如下草图,要求学生选择圆周上不同的三点A、B、C,并将三点的位置变换5次,分别量出在每个位置上∠AOB和∠ACB的角度,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个实验过程看起来较为简单,但是在实际操作时,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了实验的进行。一是教具。在实验中,教具是实验开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课前,学生要准备好剪刀、纸等教具。如果缺少实验教具,实验就很难开展。二是实验的精确度。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操作不当,绘制出的图形不准确或测量不够精确,将严重影响实验效果。三是教学时间。在传统实验教学中,这类实验以操作教具为主,把教具制成课堂教学需要的形态是一个较为费时的过程,会浪费大量的课堂时间。数学实践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析实验现象获得结论。但是一个结论并不是通过学生5次、10次的实验分析就能得出来的,而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因此,在数学实践中能否完整地展示实验现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